为了搞明白“粗心”是怎么回事,我刷了2000道题

时间:2023-09-27 14:41:01 来源:《1819岁macbookpro》-免费版片

原标题:为了搞明白“粗心”是粗心怎么回事,我刷了2000道题

看点 粗心是为搞很多孩子学数学时候的大问题 。那么,明白有办法克服吗?有位数学老师就亲自做起了实验,回事测试了各种学习场景。刷道这种贴近孩子真实学习状态的粗心换位思考,也给想要克服粗心的为搞孩子 ,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明白参考。

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:引光小站(ID: sy-cafe)

文丨 顽皮小海编丨May

什么是回事“粗心” ?

在应试考试界,有一个著名的刷道大问题:“粗心”。

在我们搜集的粗心学生数据中 ,有89%的为搞家长在“您认为孩子的问题”这一项中,填写了类似粗心的明白答案。

然而,回事顺着这个思路再往下深究,刷道没有家长能说出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。甭说家长了,我在网络上就“考试粗心”这个主题检索了好长时间,几乎未曾发现什么具有启发性的解释 。

在我脑海中,有两个盘旋已久 、却根本得不到答案的问题:

1. 粗心究竟是不是态度的问题 ?

2. 通过怎样的方法 ,可以改善粗心的毛病 ?

没办法,我只能拿自己做个试验,尝试寻找一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。

关于粗心的试验

利用EXCEL ,由随机函数生成了20张小数加减法试卷,每张试卷100道题 。如下:

我是一名老师 ,这种题目对我而言早已没有任何难度 。按照家长和老师对粗心的理解 ,我理所应当做100分。

然而 ,事实根本不是如此 。

展开全文

在下面的试验中 ,为了考察各种因素对“粗心”的影响,我将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做试卷;为了减少随机性对结果的影响,每种策略做4套卷子。

需要说明的是: 每种条件下,我是在用100%的努力想要考满分 。

策略1

不专注,口算

我本身是一个特别容易专注的人。因此为了让自己分神,我特意在公交车上做了这4套试卷。结果惨不忍睹:

100分的卷子 , 平均分只有84.5 。在做完第一套卷子之后 ,我深深地怀疑 ,这也许只是一时失误 。

在更认真地做完全部4套卷子之后 ,我被数据说服了 。这绝不是什么态度问题 ,而是真实的 “能力问题”。

在这里 ,能力并不是指“会或者不会”(因为显然我是会的),而是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,即便会 ,也存在着一个 基本稳定的出错概率。

在做题的过程中,我明显感受到了这种瓶颈 。因为在公交车上,即便我特别想认真,可时不时总被一些东西打扰:开关门声、聊天声、起停的惯性...

这种干扰,让我的思路时不时跳出试卷 ,而我只能用蛮力,把飘散到四周的注意力勉强拉回到试卷上  。

在反复的思维纠缠中 ,做题效率被极大降低 ,而错误率也随之升高。所以 ,即便我特别努力,但我考得很差 。

策略2

专注 ,口算,速算

摆脱了公交车  ,回到室内 。终于能专注地做试卷了 ,我感到特别舒服  。

为了给自己增加一些难度 ,这次做题的策略定为 :专注、口算 、速算(快速一遍计算) 。

首先明显提升的是做题速度 。在公交车上,我做一套试卷的平均时间是31分钟左右 ,而在室内 ,速度提升到了22分钟 。这很好解释,因为干扰因素少了 ,思维特别专注。

但是分数呢 ?可以看到, 平均分从84.5提升到了86.5。

说实话 ,一开始我并不太相信这个结果。如此好的环境,如此简单的题 ,如此顺畅的做题感觉 ,怎么可能做错这么多呢?

但统计结果不容我质疑 。 我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想考满分 ,可真的做不到 。

策略3

专注 ,口算,慢算

同样是在室内安静环境 ,这次不再速算,变为慢算(仔细审慎地口算每一题,不再追求速度)。因此 ,时间从速算的22分钟 ,延长到稳定的28分钟 。

可结果依然令我不太满意: 平均分只有89.5分  !

这次可是一题一题仔细计算的呀  ,怎么还会错这么多呢 ?4次考试,最多的一次也只有91分,仔细看看错题 ,都是一些简单的抄写、进位、退位错误 ,实在是太"粗心"了 !

渐渐感觉 ,这个问题确实不是靠主观上的“认真”所能解决的。

策略4

专注,竖式笔算,慢算

经过前面的试验,我深深地感觉到 ,人脑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思维机器 。 在一定的条件下,它有几乎稳定的出错概率,并且不以人的自由意志为转移 。

尽管都会,但在做题的过程中 ,我能清晰地感觉到,口算的种种局限性。它是一种需要寻找数字 、虚拟对齐数字、回忆加减口诀 、记忆进位借位、书写脑算结果的复杂过程,简单数字还比较轻松,但这种较长位数的运算就很费脑力。

我已经没什么办法减少口算的错误率了。因此,这次把策略改变为竖式笔算。

尽管时间增加了约8分钟 ,但脑子明显轻松了很多 。有了演草纸  ,有了竖式的帮助,90%以上的脑力劳动被程式化到纸上 ,使得计算过程清晰明朗,错误率极大降低 。平均分一下大幅提升到了97.25。

但依然没有满分,这令我有些恼怒。从未想到如此“简单”的卷子  ,竟然如此难以征服 。

策略5

高考应试策略

所谓“高考应试策略” ,是我在高中阶段总结出的一整套应试方法 。

在高中后半阶段,我已经感到自己在智商上的瓶颈,不太可能冲击一些顶尖难题,因而把重点放在了磨练一种“ 只要会做的题一定一遍做对”的稳定性。

最终效果也很好,虽然在高考考场上屡屡被难题打趴下 ,但整体的分数算下来,只要写出来的题 ,基本未错一道 。

这是涉及 “心态 、书写、演草、核算”的一整套应试方法 ,核心目的就是提升稳定性 。举几个简单的例子:

0. 考试之前做些计算题 , 提前练笔;

1. 绝不要用口算(时间节约有限 、但出错概率大大提升);

2. 审题方法(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每个字  ,圈出重点和陷阱);

3. 解题完整性(将一道题完整解答完毕(包括心态上) ,再转向下一题);

4. 源头核查(抄写条件或答案,落笔的同时一定要核查是否与源头一致);

5. 核算意识(写下任何一个答案时,逆向核查答案的合理性(重要的题笔算核查));

6. 书写一定清晰工整 ,包括演草纸上的演算过程;

7. 提前审查整个试卷,按照自己的节奏解答,绝不慌张;等等... ...

提起这股气,严格遵守高考时的种种应试技巧 ,结果就顺其自然出现了: 4次考试,4次满分  。

虽然用时稍长一些,但因为无需二次检查 ,只要知识点掌握牢固,这种方法可以应对一切正式考试 ,包括高考 。

怎样彻底解决粗心问题?

以这个实验为基础,我总结了几点治疗粗心的方法 。

1. 专心

你并不能通过训斥孩子 :“你要专心一点,不然我就揍你 !” ,来提升孩子的专心程度 。事实上,那只能让他逆反。

如果您的孩子打游戏,建议您看一看他玩游戏时候的状态,并思考一下:

那种极致的专心究竟来源于何处?以及怎样才能把这种专心转移到考试中 ?

极致的兴趣 、适中的紧张  、稍有挑战性的目标 、即时而正面的反馈、没有额外的思想负担......所谓“专心”,是这一切的终点,而不是起点 。

2. 知识点非常牢固且熟练

为了增加难度,我一开始还出了一张“7进制”加减法试卷,可做到一半我就放弃了(结果更是惨不忍睹 ,就不公布了)。

我们常常以为,学会了一个知识点,就能在考试中做对 。这是一种大大的误解 。

我显然是明白7进制的加减法原理的 ,然而在做由大量习题组成的试卷时 ,我感到严重得力不从心 。 这是“会了  ,但不牢固熟练”的典型后遗症 。

考试是一项非常紧张的脑力劳动 ,要求你在规定的时间内 ,完成规定数量的习题。在这种条件下 ,任何不牢固的知识,都很可能以“莫名其妙地出错”来提醒你注意 。

在实验中  ,我的7进制加减法会而不熟 ,因此大量出错 ,就是一个例证 。而在更加细致的数据统计中,还能分析出更多东西,比如:

即便对于简单的10进制加减法,出错概率也是不一样的 。最不熟练的借位减法和进位加法 ,错题最多。而普通加减法错题数量就很少。

大数据统计的优势得以体现,这时候  ,你甚至要感谢粗心 ,因此它看似随机,却在更深层次上以统计概率的方式在提醒你 : 你的知识薄弱点究竟在哪里 。

分析出这些,针对性的高效专项训练就成了一种可能。

3. 适当放慢速度

这是有前提的:所有的知识点都已经非常熟练,以至于可以在远低于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张试卷。

这时候,再刻意放慢解题的速度,以追求更精确的控制力 。

4. 学习应试技巧

应试技巧极为重要。它甚至不能仅仅叫做“应试”技巧,它应当是做成很多任务的共通心法 。

具体的内容 ,上文已经罗列了(为了方便阅读,再贴一遍):

0、考试之前做些计算题, 提前练笔;

1 、 绝不要用口算(时间节约有限 、但出错概率大大提升);

2 、 审题方法(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每个字 ,圈出重点和陷阱);

3、 解题完整性(将一道题完整解答完毕(包括心态上),再转向下一题);

4 、 源头核查(抄写条件或答案 ,落笔的同时一定要核查是否与源头一致);

5 、 核算意识(写下任何一个答案时,逆向核查答案的合理性(重要的题笔算核查));

6、 书写一定清晰工整 ,包括演草纸上的演算过程;

7、 提前审查整个试卷 ,按照自己的节奏解答,绝不慌张;等等... ...

其中每一点 ,都值得细细讲解。我们只以第0点举个例子 :为什么要提前练笔呢?

还是用数据讲话。下图为我的错题在试卷位置的分布图  :

在我感觉 ,刚开始做试卷时,头脑清晰做得很轻松 ,正确率应该高;后面已经很累了,有些题真的没有认真算  ,应该会多错一些。

但数据和自己的感觉正相反 :50%的错题出现在前25题 ,80%的错题出现在前50题 。

怎么会这样呢?

我猜想,像是运动热身一样 ,人的思维在进行剧烈活动前 ,也需要一定的热身 ,不然很容易出现抽筋崴脚等小毛病。体现在结果上 ,就是犯一些莫名其妙的粗心错误 。

尽管并不知道大脑真实的运作规律 ,但这是我在高中时就发现的考试规律。因此从那时起,我就养成了考试之前稍微动动脑子的习惯 。

结果反思

这个自我实验,坚定了我对于粗心的认识 :

粗心本就是正常的 ,它是人类大脑的系统性缺陷 ,不以意志为转移 。而细心,是指利用一系列的外在策略 ,把粗心的概率降到几乎为零。这是一项极具技术性的系统工程。

就像我 ,在前几种策略下 ,无论我如何认真 ,都无法避免“粗心”错误 。在这种时候  ,再强迫要求主观上认真再认真  ,已经基本不会再有效果。

对于孩子(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)来讲,他们刚接触到考试,压根还没有明白这是一个怎样的游戏 。这时候,简单的计算错误 、漏做题、抄错数字  、陷入出题陷阱等常规问题,根本就是 人类的正常反应 。

不过,急躁而又没有经验的家长们,简单地把这种问题归结为孩子的粗心,进而把责任导向孩子的学习态度。

他们甚至能忍受孩子不会做,却不能忍受会做却做错,莫名的怒火会从心底里冒出 :“你怎么这么粗心啊 !”当孩子反复出现类似的问题时 ,大人们失去耐心 ,就会以“态度有问题”惩罚孩子,甚至大打出手。

事实上 , 想要解决粗心的问题,给孩子精神上压力是下策 。他们非但很难因为紧张而变得细心起来 ,反而会因此讨厌学习 、害怕考试 。

他们真正需要的  ,是技术上的指导。应该如何书写 ?如何审题 ?出题人常用哪些陷阱?如何使用演草纸?如何笔算验算  ?...

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,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、考试习惯,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,它的重要程度甚至不低于课本内容本身。

可惜的是 ,好像并有人认识到这一点 。或者说 ,大人们太懒惰了,他们不愿去深究粗心表面的深层原因,只愿意在训斥孩子方面投入点表面功夫,根本不顾有没有效果 。

考试的根本目的,在于不断发现问题 、弥补问题、始终保持进步的姿态。倘若能够形成这种良性循环,孩子并不会因为一两次考试的失误就变成一个差生。相反,更多的所谓“差生”,其根源可能恰恰在于家长充满好意却缺乏理智的焦虑。

关注外滩教育

发现优质教育

推荐内容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
  • ·